算法推荐不是问题,真正的问题是你放弃了选择
如今的互联网,自媒体随处可见,不过我们每天看到的内容或许都不是真正想看的,更像是被动灌输进来的电子垃圾。各种信息流、短视频,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个刷到的会是什么。这使得我们不断地刷下去,如果喜欢看就停留或点进去看,不喜欢的就不点击,直接划走。似乎也是我们主动选择的,但是大数据算法的存在,使得我们总是更多地看到自己常看的相似内容。这乍一看也没问题,因为推给我我不感兴趣的内容我也会划走,最终看到的还是这些。
这样看来,似乎有种说不出的矛盾在里面,平台算法对人的迎合,到底是好是坏?
先说平台算法为什么要这么设计,首先是要满足平台的利益,即让用停留得更久。为了达成这个目的,它会更倾向于推荐一些标题党的内容,下面是我让 ChatGPT 列出的一些例子。 “震惊!她居然做了这种事” “看完我沉默了” “99%的人都不知道这个秘密” “3分钟带你看完一部电影” “副业变现秘籍,普通人月入10W” “点进来看最后一句” “农村小伙爆改破屋感动百万网友” “10个你不知道的心理学冷知识” “日本人竟然这样洗衣服” 这些看似五花八门的内容,其实都是同一种套路的变体:或夸张留悬念,或激起情绪共鸣,再或者打着“干货”“冷知识”“逆袭人生”的旗号来诱导点击。
除了这些,平台还有大数据算法这个强大的工具,总是能精准地推送你爱看的内容给你。但是算法本身并不是推荐你“喜欢”的内容,而是你”会看“的内容。通过大数据可以对用户贴上标签,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,算法对你的了解会更准确,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所谓的“信息茧房”。这会让你的世界越来越狭窄,政治观点、消费观、审美倾向都在固定化和极端化,失去多样性。
该怎么办?
我建议大家尽可能地主动探索,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保卫我们的独立自由的意志。
- 善用搜索引擎,如 Bing、Google 等,发现个人博客等独立网站,不要完全限制在大平台上;还有各个平台的搜索功能,主动找自己喜欢的内容,比如微信内置的搜一搜就很不错,能搜到许多优质的公众号内容。
- 善用订阅功能,从各个平台订阅自己感兴趣或想了解的领域相关内容;用 RSS 订阅独立博客、报刊、新媒体等。
- 遇到有对立的矛盾冲突的问题时,去看看与你观点不同的内容,他们是如何论述的,从多个角度看问题,不让自己陷在回音室里。
- 带着目的去浏览信息,解答疑惑或收获知识,而不仅仅是消遣。
- 使用 哔哩哔哩、 YouTube 等代替抖音、快手,因为前者虽然也有推荐算法,但可以通过标题、封面来判断是否观看,而不是像后者那样只能被随机投喂,相当于增加了一道自己主动选择的流程。
当然我并不是让大家完全不去刷信息流或短视频,只是希望大家不只看这些,兼听则明,不要把推荐内容误以为是“世界的全貌”,更不要让平台决定你该看到什么、该相信什么。信息时代最大的自由,不是沉溺在信息洪流中随波逐流,而是学会逆流而上,找到自己的信息坐标。而这一点,永远需要我们主动争取。